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RGM發展史 其之三 升高中的MS威脅論及次世代試作機的型式

[升高中的MS威脅論及次世代試作機的型式]

由於高層對MS的輕視,付出的代價就是魯姆戰役的慘敗及宇宙艦隊的壞滅,但在這之前,MS的威脅論其實一直沒停過,同於也有將此威脅論升到最高的事件發生。
U.C0077年7月,吉翁軍武裝介入發生在Side-6的革命事件,在該行動中粉墨登場的MS-05薩克Ⅰ僅僅用了2小時就將革命勢力徹底鎮壓。
在米諾夫斯基粒子散佈狀態下,Side-6革命勢力持有的少數陸戰武器根本無法和MS相對抗,這以革命勢力2小時就壞滅的形式作出了現實的呈現。
此時,聯邦軍中的一些非主流派,以及目擊此一事件的殖民地駐留軍以及部分的陸軍都對此感到震驚,並且意識到自軍也該加快MS的研究開發進程了。

但是,相當不幸的,對聯邦軍來說,尤其其過於膨大的結構,造成內部意見不統一的狀況非常嚴重,故無法全軍一致性的意識到升高中的MS的威脅性,多數的上層幕僚均對此表示懷疑,甚至認為這是騙取預算的陰謀。
且軍方上層的幕僚聯席會認為,即使將擁有並使用MS的吉翁軍視為假想敵,但是聯邦方面擁有強大的艦隊戰力,雙方的戰力水準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此時佔據聯邦軍方的主流派的多屬「大艦巨砲主義」的艦隊族,他們無視米諾夫斯基博士警告的米氏粒子軍事利用及MS,認為MS是「荒唐無稽的機器人玩具」並給予「不過就如此嘛」的批評,對於殖民地駐留軍以及部分的陸軍如此重視感到不可思議。
加上巨大官僚組織特有的「維持現狀至上」思維的加持,使得MS開發研究的推行和預算的爭取變得更為困難。

對此感到焦急的聯邦陸軍部,只好先自行提出對抗MS的陸戰兵器的開發提案。
但是當時的陸軍對於MS這種武器的認知和技術的基礎理論都不具備,在這種狀況之下,於U.C0077年3月完成的是外型類似MS的大型MBT,RTX-44。
這機種的發想是將現有兵器中的戰車大型化,用以對抗MS,但是,完成的試作機在各種狀況的模擬中,都完全的敗給了MS-05,結果因此被挪揄為「巨大的鐵塊」。

由於見到陸軍部的失敗而感到危機的宇宙軍,和殖民地駐留軍一同向聯邦議會展開了遊說活動。
結果於U.C0078年3月議會通過了新兵器MS設計,研發等配套的試作預算。
該計劃被命名為「RX計劃」,是將MS的開發計畫從異端轉為現實的開始。

「RX計劃」,是為了全軍種設計開發相應武器的一大計劃,集合了各軍的研究機關以及民間企業,並投入幾乎無上限的預算,名義上計劃的統合是在聯邦軍兵器開發局的名下,而首項項目即由RTX-44的再研發展開。
初期,以以下的條件測定為基本要求

1:具有能夠將作為假想敵的MS-05一擊擊破的火力。
2:具有能夠承受作為假想敵的MS-05主力武裝的ZMP-47D 105mm機槍直擊的裝甲防護力。
3:具有對應近.中.遠距離交戰的武器裝備,並需為對應戰況而具有複數選擇性配套。

由此可見,聯邦軍對MS的要求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也就是和吉翁公國的MS的全面衝突,以上條件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尤其以第1及第2項最為明顯,卻也是讓設計者們絞盡腦汁的條件。
自從介入Side-6的革命事件之後,對支配吉翁公國的薩比家推行的軍國主義感到不滿的吉翁技術人員,有部份都亡命到了聯邦。
得到了他們的幫助,使得對MS的理解逐漸深入的各個開發團隊,以官民一體的態勢針對各個難題開始著手解決。

但是另一方面來說,實際運作的資料實在太少,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奠基於此的MS運用方針也出在暗中摸索的階段,首先就先依照設定的第3項條件進行嘗試。
在當時,利用超長距離雷達以及偵察衛星網路,是能做到對視距外甚至更遠的目標進行捕捉鎖定。
而對當時的聯邦宇宙艦隊來說,戰鬥時的「距離」是由長程飛彈之類的物理性武器的射程來決定的,MS的近.中.遠距離交戰則不能直接套用這種概念。
而RX-MS又追求對應各距離別的選擇性配套,計畫內部的高層軍官在接受了吉翁系技術團隊提供的情報之後,也預測到了在米諾夫斯基粒子散佈的影響之下只能進行視距內的戰鬥。
也就是說需要有效的視距內戰鬥的MS運用方針,並試圖掌握這種概念。
結果就是RX計劃成為了專精於針對不同的守備範圍數種MS「先試著做做看吧」這樣的心態下開始進行了。

以這種傾向,先行設計的MS是以各機針對單一機能的專精設計。
在實戰資料絕望性的不足的這個階段,如何將各機能作最有效的發揮,是開發局最大的課題。
由於幾乎沒有可參考的數據及資料,結果只能依照各設定想定的目標作極至的追求,先完成試作機再去考慮整體評價。
結果RX計劃成為了「相較技術成熟度優先考慮先進性,其他條件暫時無視優先追求高性能」的狀況,參與的企業以及研究機關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計劃,其中只要獲得認可就可得到預算。

與此同時,兵器開發局也將RX編號的試作MS的型號及用途確定:

地面用遠距離支援機RX-75(鋼坦克)
宇宙用遠距離支援機RX-76(RB-76/RB-79鋼球)
中距離支援機RX-77(鋼加農)
近距離戰鬥用機RX-78(鋼彈)

由以上4機種的設定,聯邦軍製的MS開發站上了正式開始的起點。
但是,即使有吉翁系技術者的支援,初次製作與MS-05同等的巨大人型兵器的難度還是相當高的,實際上以前述的75和76型來說,也並非是全新的設計。
前者是陸軍部的失敗作品的RTX-44的再設計,後者則是直接改裝工程用宇宙小艇SP-W03,裝上作業用手臂以及火砲,75型則加上了頭部和軀幹的部位,用以作為MS的基礎技術試驗台性質的試作機。
這兩種機體之後也有生產型的投入實戰,不過卻遇到了被吉翁的將兵嘲笑為「根本就是戰車嘛」「氣球~?」的狀況。
直至今日,這兩種機種的技術開發及戰果兩方面是否有取得相應的成果,卻一直都沒有較清楚的資料留下。

RX-75鋼坦克
RX-77鋼加農
RX-78鋼彈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RGM系列研究 RGM-79[G] 陸戰先行量產型GM

聯邦的萬能役馬
RGM系列研究
第二彈 RGM-79 [G] 陸戰用先行量產型GM




































先前粗略介紹了宇宙用先行量產型GM
這次登場的就是地面軍的陸戰型先行量產型GM了
此機種基本上是和RX-79 [G]陸戰型鋼彈並行開發的
兩機型在細節上幾乎一樣
但由於RX-79 [G]是使用了RX系列生產的剩餘零部件,故規格較高
兩機種的裝甲都使用了"月神鈦(LunaTitanium)"合金
(也就是之後的Gundalium合金α)
因為是完全用於陸戰的MS,設計人員嘗試為陸戰進行優化
高高站立在大地上的MS跟宇宙中的不同
下半身往往較容易獲得隱蔽
而上半身特別容易受到攻擊
為此特別強化了上半身和頭部的裝甲防護
頭部火神炮也取消了
而下半身則是強化了避震及緩衝方面
以及強化關節的結構
畢竟是在重力環境下作戰
腿部的支撐能力還是最重要的考量點的
而這個時候RX-78的光束軍刀已已經定型
這種新式武器立刻配備給了先行量產型GM
不同的是軍刀收容在小腿部外側的裝甲內
以方便複雜環境中抽取和減少上半身的外露設施
這些措施使得陸戰用先行量產GM的外觀與RX-78有顯著不同
陸戰型MS不像宇宙用型MS那麼依賴噴射背包
因此RGM-79[G]的背包比RGM-79[E]的要簡單不少
還是標準的兩套火箭發動機
武裝方面
和RX-79 [G]陸戰型鋼彈完全共用,具有極為優秀的互換性
先行生產型100mm手持機砲







火箭筒(Bazooka)

六連裝飛彈發射器











180mm重擊砲

以及為因應陸戰環境設計的小型盾牌
(參與敖德薩戰役的機體由於該地環境的關係,裝備的是標準型大型盾)






















在戰爭後期,適應陸戰環境的新型光束步槍開發完成
遂給部分鋼彈和GM追加了光束步槍






RGM-79[G]有部分機體被試用於攜帶高出力長射程光束狙擊步槍
執行狙擊任務













































不過
此種搭配可說只是現地任務需求
以及武器的測試
並不是真正機體具有狙擊性能
從上圖可知
機體方面並沒有為因應狙擊任務做任何修改
(照準方面依賴槍上的遠程光學感應器,槍的出力維持及冷卻依賴機外追加的臨時設備)
真正機體具備狙擊性能的還是RGM-79SC和RGM-79SP
此為高階特裝型機體,之後再專文介紹
RGM-79[G]的生產數量基本上為42機
有12機配備給東南亞機械化混成大隊(小島大隊)
另有30機參加了敖德薩戰役
幾種先行量產型機種都選擇了鮮豔的塗裝方案
這主要是為了和敵軍的MS有著顯著的區分
也有著鼓舞士氣的需要
這一習慣一直沿襲下去
直到UC0088年才逐漸改變
先行量產型GM屬於戰時的應急機型
開發時RX計畫(V作戰)尚未完全完成
使用的一些技術也不成熟
很多部位只能用"粗糙"來形容
(如RGM-79 [E]不穩定的發電機)
但是像RGM-79 [E]四噴口背包及RGM-79 [G] 的強化上半身裝甲等都為優化MS性能做了嘗試
也為後續的MS研發提供了經驗
諸元:
頭頂高:18.0m
本體重量:53.8t
全備重量:66.0t
裝甲材質:月神鈦合金(Lunar Titanium)
發電機出力:1150KW

RGM發展史 其之二 聯邦軍發展MS的開端

[聯邦軍發展MS的開端]

魯姆戰役之中,吉翁軍的MS薩克充分展現了其威力,而到戰爭中後期,聯邦軍也發展了MS與其對抗。
一般認為,就是因為魯姆戰役的慘痛經驗,使得聯邦軍方開始重視MS此一領域,並開始模仿開發。
畢竟在開戰之前,MS最為武器這點還是超越常識的,尤其在聯邦軍那種相對保守的觀念而言,更是譏笑過吉翁軍在玩玩具。
在開戰前聯邦軍沒有任何的研究;開發MS的跡象,而在開戰後的劣勢才讓他們重視到了MS的價值,而史上最早的MS間的對戰紀錄是U.C0079年9月18日,發生於Side-7的RX-78 2鋼彈和MS-06薩克Ⅱ之間的對戰。
但是這一切都是聯邦情報部故意放出來的假象,故意誘導吉翁諜報部門認為聯邦軍不重視;甚至是鄙視MS的發展,也讓人認為聯邦軍在開戰前完全沒有將心力放在開發MS之上。
T.Y.米諾夫斯基博士

事實上,聯邦軍的MS開發的基礎研究,是在較早的時期就已經秘密展開,以現今的看法來說,其開端應該是U.C0072年發生的T.Y.米諾夫斯基博士亡命事件。
U.C0069年起以吉翁公國之名崛起的Side-3,身為米諾夫斯基物理學發起者的博士就已經知道該學說會被運用於軍事上,而其亡命至聯邦時也將這點提給了聯邦高層,但卻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其說動。
同時他也對聯邦高層預測了MS的威脅論,至U.C0075年,聯邦諜報部終於掌握到了MS-05薩克I的機體情報;另一種說法是回收到了因發生事故漂流中的MS-05薩克Ⅰ,聯邦高層才正視到米諾夫斯基博士的說法。

可是,即使有了米諾夫斯基博士的警告及預測,即使掌握到了完整的機體情報,聯邦的官僚態度及兵器開發局卻依然反應遲鈍。
U.C0075會計年度中,聯邦議會終於首次的承認並編列了MS的基礎研究預算,接受可提共相關技術的133社的資金申請,將吉翁公國設定為假想敵,研究其科技並提出與之對抗的方案,但對於同類型兵器(指MS)的認識卻顯得不足。
當時是以「地面/殖民地內戰鬥用新兵器」為名目編列其預算和研究計劃。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RGM發展史 其之一 一年戰爭與MS的登場

[一年戰爭與MS的登場]

不列顛作戰墜落中的殖民地
一年戰爭

是人類史上首次的宇宙艦隊對戰,同時也是人類史上最猛烈的人為災難。
不論是開戰初期無限制的使用核兵器,尤其以對宇宙殖民地進行毒瓦斯攻擊,並將住民死亡殆盡的殖民地作為質量炸彈投入地球,造成澳洲大陸雪梨灣部分永遠從地圖上消失的「不列顛作戰」為最。
開戰僅數個月,人類用自己的手葬送了近半數人口的同類。


在這場由吉翁公國發動的獨立戰爭之中,由於覺悟到了其國力及軍事力的巨大差距,要在將來的戰爭中獲取勝利則至為艱難。
在此時,公國軍將注意力放到米諾夫斯基粒子和MS(MOBILE SUIT)上。

而在米氏粒子出現之前,所謂的宇宙戰鬥即為「宇宙艦隊間的砲雷擊戰」。
以大口徑,高出力的MAGE粒子砲以及具精密誘導能力的飛彈等武器為骨幹,配以雷達的搜索,以大艦隊的配合在視距外的超長距離以壓倒性的火力將敵方徹底擊潰。
在當時,這是唯一的「戰鬥」模式。
而在此「大艦巨砲主義」狀況下,單一Side的殖民地群再怎麼樣都是追不上與聯邦軍的武力差距。

然而公國軍方使用的米諾夫斯基粒子,卻讓「大艦巨砲主義」變得沒有意義。
於U.C0040年代,由Side-3的科學家T.Y米諾夫斯基博士發現的這種新的素粒子,在U.C0070年吉翁公國所進行的實驗裡,確認了其兩項在軍事領域的有效之處:
其一,米諾夫斯基粒子在一定的密度下散佈會形成立體格狀的構造,在此範圍中,微波一類的超長波形電磁波會造成其衰減的阻礙效果。
高濃度米氏粒子存在的空間中,因電磁波的阻礙效果,將難以運用雷達裝置的長距離搜索、導引武器使用,以及憑藉遠距離通信手段的部隊指揮等等。
其次,米氏粒子會使得電子迴路發生失誤或機能障礙,因為此而施加之防護系統代價昂貴,就飛彈等精密導引武器的重量、尺寸等方面,其成本效益將不能上算。
就此些特性,米氏粒子的出現,一舉將過去以來的武器體系拋入歷史。

U.C0079年1月,完成了萬全準備的吉翁公國軍對地球聯邦政府進行了宣戰。
雙方艦隊交火之時,在米諾夫斯基粒子的影響之下,聯邦軍強大的宇宙艦隊頓時無力化,指揮管制管道不通,視距外搜索、接戰能力喪失。
左:MS-09德姆 中:MS-06 薩克Ⅱ 右:MS-07B古夫
魯姆戰役一景
地球空降作戰
這時出現在混亂狀態的聯邦艦隊面前的,就是吉翁軍的新兵器,「MS(MOBILE SUIT)薩克(正式名稱MS-06薩克Ⅱ)」,約有10倍於人類尺寸的「人形機動兵器」,以和巨大體型不相稱的敏捷動作侵襲聯邦軍的艦隊。
不須額外使用推進器,只須運用擺動著手腳的「AMBAC機動」就能夠輕快的改變攻擊/行進的方向,行動遲鈍的聯邦艦隊的炮火幾乎完全無法命中它們,
用手持的各種武器對聯邦艦隊傾洩著炮火,就如同一群帶著毒針的毒蜂在圍攻巨象般的光景。
在這種新戰術之下,號稱「最強」的聯邦艦隊在開戰後的「一週戰爭」及「魯姆戰役」之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吉翁公國軍的MS高泛用性,從攻擊艦隊用的核彈頭到對殖民衛星進行毒瓦斯攻擊的瓦斯槽都能運用,故吉翁軍也用其進行著各種的任務。
換言之,一年戰爭之所以會成為人類史上最猛烈的人為災難,造成這種趨勢的,可以說就是因為MS這種新兵器的問世以及運用了。

如同前述,開戰之後,運用MS的吉翁軍勢如破竹,等待著聯邦艦隊的是敗北再敗北。
開戰後一個月的U.C0079年2月,吉翁軍為進攻地球本土而展開了「地球空降作戰」,再度以閃擊戰之勢迅速攻下了約80%的勢力範圍。
但由於補給線的拉長和據點的問題,使吉翁軍的攻勢停了下來,而使聯邦軍得到了喘息的空間。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目前所知的吉姆型號及一點簡單介紹

目前所知的吉姆型號

先對目前所知的吉姆型號做個簡單分類和介紹吧~!
先不論官方是否承認或有否詳細資料
就先以戰時、戰後、次世代機做分類吧~!


戰時機種


RGM-79[E] 宇宙用先行量產型吉姆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
先前其存在爭議性最大的一款機種
相關資料極少

















RGM-79[G] 陸戰型先行量產型吉姆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53.8t
全備重量︰66t
感應器有效半徑︰6,000m
裝甲材質︰月神鈦合金(Lunar Titanium)
發電機出力︰1,150kw
推進器總推力︰49,000kg

RGM-79系列的首批正式生產型號
針對陸戰環境特化設計的機種

















RGM-79 吉姆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1.2t
全備重量︰58.8t
感應器有效半徑︰6,00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
發電機出力︰1,250kw
推進器總推力︰55,500kg

RGM-79的正式生產型號
也是聯邦軍的首款"制式"MS

















RGM-79 陸戰特化型吉姆(白色豺犬隊)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1.2t
全備重量︰58.8t
感應器有效半徑︰6,00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
發電機出力︰1,250kw
推進器總推力︰55,500kg

對RGM-79的OS軟體及內部機件針對陸戰環境進行優化處理的機體
基本結構上和一般泛用吉姆無異
















TGM-79 吉姆教練機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0.5t

吉姆的教練機種
在駕駛艙上方多設置了一個教官艙





















RGM-79L 輕裝甲型吉姆/高機動型吉姆
機體諸元︰
頭頂高︰17.8m
本體重量︰36.8t

削減裝甲,增加推進器的高機動型態
以"一擊脫離"戰術為主要運用方式





















RGM-79F 陸戰型吉姆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6.2t
全備重量︰61.5t
感應器有效半徑︰6,10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
發電機出力︰1,250kw

將吉姆上半身裝甲強化
以使其達到陸戰型先行量產型吉姆等級的防護能力











RGM-79SP 沙漠戰型吉姆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4.7t
全備重量︰59.5t
感應器有效半徑︰6,10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
發電機出力︰1,250kw

針對沙漠環境進行特化的局地戰機種
著重於機體防塵,腳部接地壓改善
以及裝甲強化








RAG-79 水中型吉姆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9.5t
全備重量︰64.3t
感應器有效半徑︰4,30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
發電機出力︰1,280kw

海戰用型吉姆
不過並不是個成功的設計












RGC-80 吉姆加農
機體諸元︰
頭頂高︰17.8m
本體重量︰49.9t
全備重量︰65.3t
感應器有效半徑︰6,00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
發電機出力︰976kw
推進器總推力︰63,500kg

由於RX-77鋼加農系統的專職支援機數量稀少
故設計的輔助支援機種
















RGM-79SC 吉姆狙擊特裝型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4.2t
全備重量︰75.3t
感應器有效半徑︰7,30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
發電機出力︰1,390kw

吉姆系列的精英化機種
裝甲,機動性,火力均強化

















RGM-79D 吉姆寒地型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4.7t
全備重量︰58.7t
感應器有效半徑︰5,79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發電機出力︰1,250kw
推進器推力︰60,000kg(15,000kgX4)

吉姆的再設計型式機體
由於更換的裝甲材質而解決了吉姆的裝甲脆弱的問題
並強化了其機動性









RGM-79G 吉姆指揮型/吉姆突襲型(陸戰/殖民地內用型)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3.5t
全備重量︰56.4t
感應器有效半徑︰6,00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發電機出力︰1,330kw
推進器推力︰67,000kg

以吉姆寒地型為母體設計的吉姆高階機種
此機體為陸戰及殖民地內用型
為避免傷及殖民地外壁
武裝使用實彈系的吉姆機槍
















 RGM-79GS 吉姆指揮型/吉姆突襲型(宇宙戰型)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4.6t
全備重量︰75t
感應器有效半徑︰6,00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發電機出力︰1,390kw
推進器推力︰74,000kg

以吉姆寒地型為母體設計的吉姆高階機種
此機體為宇宙戰用型
大幅增加姿勢控制噴嘴數目
強化推進背包
武裝使用光束槍














RGM-79SP 吉姆狙擊型Ⅱ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5t
全備重量︰61t
感應器有效半徑︰8,70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發電機出力︰1,390kw
推進器推力︰102,000kg(21,000kgX2、15,000kgX4)

以吉姆指揮型/吉姆突襲型為基礎的精英強化機種
高機動,重裝甲化
並具長程精密射擊能力














RGM-79FP 吉姆打擊型/吉姆強襲型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50.2t
全備重量︰76.3t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外掛反應裝甲
發電機出力︰1,250kw

和吉姆狙擊型相同概念設計的吉姆高階機種
不同的是
吉姆狙擊型強化射擊能力
本機為強化格鬥戰能力











RGM-79GRS 裝甲強化型吉姆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將陸戰型吉姆裝甲及結構再次強化的幾種
















RGM-79S 吉姆斯巴達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以吉姆狙擊型II為基礎設計的登陸戰用特殊機種


























戰後機種

RGM-79C 吉姆改/吉姆TYPE-C
(陸戰型)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1.2t
全備重量︰58.8t
感應器有效半徑︰6,300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發電機出力︰1,250kw
推進器推力︰57,480kg(12,500kgX4、1,870kgX4)

戰後統一裝配全軍的吉姆改良型
















 
(宇宙戰型)




























 RGM-79N 吉姆特裝型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2t
全備重量︰57.6t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發電機出力︰1,420kw
推進器推力︰67,480kg(30,000kgX2、1,870kgX4)

戰後吉姆的高階機種
可說是直接取代了吉姆突襲型和吉姆狙擊型II

















 RGM-79Q 吉姆鎮暴型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39.8t
全備重量︰56.3t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發電機出力︰1,420kw
推進器推力︰61,480kg

迪坦斯所使用的高階吉姆,和吉姆特裝型算是兄弟機種


















RGM-79 高出力型吉姆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為進行新型MS設計而先行實驗的特殊機體























 RGC-83 吉姆加農Ⅱ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m
本體重量︰47.3t
全備重量︰66.9t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發電機出力︰1,420kw
推進器推力︰59,480kg(13,000kgX4、1,870kgX4)

結合了吉姆及鋼加農兩者特性的新型火力機
















次世代機

RGM-79R/RMS-179 吉姆II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1m
本體重量︰40.5t
全備重量︰58.7t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感應器有效半徑︰8,800m
發電機出力︰1,518kw
推進器推力︰62,000kg

將吉姆改作昇級延壽隻後的機種
算得上是第2世代的吉姆




















RGM-86R 吉姆III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0m
本體重量︰38.6t
全備重量︰56.2t
裝甲材質︰鈦系合金/陶瓷複合材料,一部份使用Gnudarium合金
感應器有效半徑︰10,900m
發電機出力︰1,560kw
推進器推力︰81,600kg

卡拉巴針對吉姆II的改良型機種
30%使用了鋼彈MKII的結構













承襲吉姆知名的機體基本上就到此機型
之後雖然沿用RGM的型號
但已是屬於另外的發展
之後再專文追蹤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RGM-79 [E] 宇宙用先行量產型吉姆

聯邦的萬能役馬
RGM 系列系譜
RGM-79 [E] 宇宙用先行量產型吉姆 
一年戰爭時
聯邦軍在RX計畫已取得成果後(僅指能夠製造MS,並未指其實戰效率)
立刻展開了後續的MS的量產計畫
在地面軍方面的先期投產的量產機即為使用RX-78未達規格的零部件的RX-79 [G]陸戰型鋼彈(約20機)及RGM-79 [G]的陸戰型吉姆(42機)
宇宙軍方面就是RGM-79 [E]的宇宙用先行量產型吉姆了(機數不明)
宇宙用先行量產型吉姆是聯邦宇宙軍在“月神二號”遭到封鎖
欲突破吉翁軍的封鎖線故建造的應急用MS
參考了RRf-06 扎尼
也應用了開發中的RX系列機體的部分技術
機體內部機械已經全部是聯邦軍的產品
內部米諾夫斯基核子融合爐的功率比當時的任何其它MS都大
而裝甲材質方面
RX計畫中的機體使用的月神鈦(Luna Titanium)合金
由於其加工及提煉困難,且幾乎全部送至地球進行RX系列的開發使用
故只能使用和戰艦及戰機相同的鈦合金(後來證明這幾乎是一場災難,故從吉姆寒地型開始均改用鈦合金+陶瓷的複合材料)
頭部採用了與RX-78類似的2+1鏡頭及感測器總成
並使用了大型的護目鏡式的保護罩
並與RX-78相同,具有兩門頭部火神砲
這在之後也成為量產機的標準配置
宇宙軍迫切希望己方MS能擁有凌駕於薩克(MS-06)之上的機動性
無奈此時的大功率火箭發動機還無法大量投產
為了達成超越薩克的目標
設計人員想到的就是增加發動機的數量
噴射背包裡裝設了四套火箭發動機
而不是原先設想的兩套
這樣使機械結構複雜了不少
不過機動性的要求總算滿足了
武裝方面
由於月神二號遭到吉翁軍封鎖
光束兵器的資料,製造參數和最重要的樣品無法送到
所以是使用要塞防空砲改制的90mm的機砲作為主要武裝
此型機於阿.巴瓦.空要塞攻略戰時
有進行性能升級
加裝大功率天線以及用神二號方渴望很久的光束軍刀
作為RGM-79C的Block1參戰
並奠定了戰後的RGM-79C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