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RGM系列研究 GM戰後發展 (舊版,發表於巴哈姆特)

聯邦的萬能役馬
RGM系列研究
GM戰後發展
詳細完整版
U.C.0079年終戰前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隨著戰局的發展,聯邦軍於地面展開了大反攻。
憑藉其雄厚的工業體系為後盾再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生產了萬機以上的各型MS,其中產量最大的莫過於RGM-79 GM系列(加上衍生機在内有3800機以上)。
由於地球聯邦並非一個集權的政體,當時RGM衍生機的開發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舉個例子來說,同是以RGM-79為編號,陸戰型的RGM-79 [G]與Lunar 2先行量產的RGM-79 [E]差别就相當明顯。),各地自行生產的GM系列,雖然基本是以賈布羅的RGM-79為藍本,但是由工藝、成本等帶來的問題導致了零部件通用性極低,根據實際需要製作的零件公差相當大。
一定程度上動力爐的出力是由當地的技術水準决定的,因此更是五花八門。
在星一號作戰行動中,若是沒有聯邦軍那高效、龐大且甚為複雜的後勤保障體制的支持,難保這支由十多種不同型號MS所組成的龐大軍隊將會癱瘓在半路上。

但在戰後,MS型號複雜繁複的弊病逐漸顯露出來,小批量生產的MS零配件不但採購價格昂貴,還要占用大量的戰略資源儲備空間。
同時MS本身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了,由於星一號作戰中大量需求MS,趕工的结果導致一部分根本没有達到出廠標準的MS實質上也被應用於戰場上。
短期的使用和高度消耗並没有把這些問題立即暴露出來,而在戰後機體壽命根本不堪戰後的使用。
暫時為趕工而大量生產的MS其低劣的性能和換代問題,深深困擾著戰後的聯邦軍。
雖然吉翁已經投降,但在地球圈潛伏的吉翁殘黨數量還是相當之多,這不得不引起聯邦軍的注意。
為了對付這些吉翁殘黨和可能發生的各類事件,聯邦軍依然需要保有相當數量的戰鬥力。
特別是在U.C.0081年8月15日,迪拉茲藉吉翁公國國慶日之機開始掀起暴亂活動。
這一事件促使了U.C.0081年10月13日,聯邦議會表決通過了“聯邦軍再建計畫”。
“聯邦軍再建計畫”的内容包括了軍隊整合、擴建、現代化建設等内容,並以聯邦宇宙軍為優先進行事項。
在米諾夫斯基粒子的作戰環境下,聯邦軍的MS是作為整個作戰系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作為配套工程聯邦軍重新啟動並修改先前擱置的“GM升級方案”,並作為“聯邦軍再建計畫”的一部分執行。
新修改後的GM升級方案的追加内容包括統一外接裝置、零件、武器接口、駕駛艙配置,統一賈布羅系和Lunar 2系兩種技術,以舊GM為基礎,改善舊GM的缺點,並增強舊型GM的性能,這樣可以省下巨額開發費用,降低成本。
最為對一年戰爭後其對聯邦軍MS技術上發生的問題作出回饋的產物,以高性能化為目的,生產統一規格的RGM-79C作為在戰後主力MS量產前的過渡產品,先逐步替換目前型號相當混亂的MS部隊,同時利用這樣的技術改進保留部分高性能MS(註1)。

雖然屬於過渡機型,然而RGM-79C作為地球聯邦軍在一年戰爭後首款裝備全軍的主力MS,在80年代初期裝備部隊後,以其優異的妥善率、通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軍隊內部的廣泛讚譽。


一、從RGM-79[E]到RGM-79C
其實早在U.C.0079年一年戰争的末期已經有以RGM-79[E]為基型的RGM-79C機初期型出戰的紀錄了(註2),在戰後官方紀錄上把這個在79年12月出現的這個批次的79[E]加强版稱為RGM-79C Block1(實際上應該依然只是強化過的79[E])。
直到9月底,月神2號(Lunar 2)才獲得光束軍刀的實物並加以研發。
RGM-79C Block1基本上還保留著RGM-79 [E]大部分特徵,但增加了大功率通信天線和月神2號(Lunar 2)方面期待了很久的光束軍刀。
RGM-79C Block1趕上了當年12月25日的所羅門戰役以及其後的阿•巴瓦•空戰役。
RGM-79[E]是完全在“量產GUNDAM”的思維下的產品,在單機價格和複雜性上比普通RGM-79高不少,其後的RGM-79C Block1一定程度上也繼承了前輩的特點,由於結構複雜和價格昂貴僅在戰爭中有少量的生產和改裝。
現在,多數被認知的RGM-79C都屬於U.C.0081年10月統一了規格數據後以RGM-79C的名義生產的 Block2和其後批次,藉助戰後整合的技術資料以及在戰爭中獲得的實戰數據,成為了一種兼顧成本與性能,相當重視生產性的機種,相對於RGM-79C Block1作出了不少性能與價格上的妥協。
作為一款全軍通用的主力MS,採購價格一直是軍方與議會爭端的焦點所在,歷史上由於預算超支而遭到議會削減甚至裁撤的項目多得不勝眉舉,單價、採購數量、可靠性等問題再次被擺在桌面上。
此時,多數靠著軍品生產維持經營的企業卻由於戰後軍方訂單的急劇縮水而大量裁員,以往那種機器晝夜轟鳴的日子一去不回了……
不得不承認這是商人的嗅覺敏銳使然,此時,剛剛收購了舊吉翁第一大MS製造商吉翁尼克(Zionic)公司以及茲瑪德(Zimmad)公司部分的亞納海姆電子公司(Anaheim Electronics Corporation,以下簡稱AE)卻憑藉其在民用重型機械製造業上的豐富經驗來涉足軍用MS業務,並在這個領域異軍突起。
在兼併了另外一些具有軍方背景的企業之後,AE在短短的數年內成為聯邦軍的主要軍火供應商,雖然在背地裡也有AE與吉翁殘黨私下媾和的傳言,但是這基本上也被大宗的軍火交易的利潤所掩蓋。
理所當然的,AE順利取得了對RGM-79C改進和製造的訂單,得益於高水準的管理模式和高超的製造技術,生產成本得以控制在一個令軍方相當滿意的程度上。
高度的性價比以及可靠性使大批量裝備成為了可能。
這個項目也由此造就了以後數十年間AE的MS事業部在業界內不可撼動的技術優勢和製造規模。
二、機體結構
1.頭部
為了在米諾夫斯基粒子環境下進行一定距離的通訊和數據傳輸,受到吉翁製MS頭部角狀天線的影響,一年戰爭末期的聯邦製MS中多採用頭部加裝棒狀大功率天線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受到戰爭末期高性能MS的影響,RGM-79C的頭部承襲了RGM-79D和RGM-79G的設計,也在頭部左側設置了多功能天線。
頭部取景器也採用了雙眼加頭頂主攝影機的結構,增加在戰場上的視野。
在一年戰爭中聯邦軍深刻的體會到,在3000m内的中近距離作戰中可視範圍的大小比能看多遠重要的多。
為了兼顧生產性,對光學儀器和感應器的選用上有所簡化,但由於導入了新的模組化技術,探測距離也達到了6300m,最大限度滿足了基本需求。
但根據任務需要可以非常方便地對頭部感應器和鏡頭模組的配置進行調整。
相對這方面的簡化,在近戰中使用頻率很高的ASG86-B3S IV 60mm火神砲在彈藥裝載量有所增加,砲管也加以延長,故在射擊精度和威力上也比戰爭中的有所提高。




2.軀幹部位
核心戰鬥機固然能保證座艙內駕駛員極高的生存率,然而高昂的價格和複雜的結構使其無法大規模應用於量產機之中。
作為一中對現有機體的改良型,RGM-79C還是保留了基本的核心結構。
RGM-79C無可奈何的繼承了一年戰爭中MS的標準式座艙,並將其規格統一化(包括各型特裝機及局地戰型),這樣的座艙環境對於駕駛員而言並不舒適,相對U.C.0085年後出現的全周天座艙,後者簡直像是駕駛著MS去渡假。
但其優點就是在於減少機種轉換間的適應期間,這對於仍然有在使用特裝機型的部隊來說勉強算是一個福音。
擁擠的駕駛艙內密布著各種設備,給駕駛員留下的空間並不大,坐上座椅之後駕駛員的腳只能踩在座艙邊緣的踏板上,沒有多餘的空間供其活動。
這對於長時間作戰是相當不利的,在安全性上,只要座艙的裝甲受到衝擊導致變形,就極有可能對內部的駕駛員構成傷害,導致整機失去戰鬥能力。(註3)
在動力爐功率的選擇上,AE將原本1390KW的動力配置減了近10%,對於無需使用光束步槍的MS而言,1250KW的動力配置已經可以滿足本身的動力需求,對冷卻系統的負荷也相應較低。
背部主推進器採用了同系列RGM-79D採用的4噴射口方案,一方面提高了中彈後回航的安全系數,另外由於4噴射口可以做獨立調節,實質上對機動性的提高也有幫助。
在後腰部增設了一組推進器,其上還可以當作武器掛架使用,這是在以往的聯邦軍MS上是難以見到的。
座艙蓋的開啟方式類似於RX-78













可以看到座艙内其實非常狹窄













3.手臂
由於RGM-79系列都採用了力場馬達的驅動方式,因此機體內部的管路大大縮減,對於裝甲的佈置非常有利,在擁有高可動性和較低的損耗率的前提下,對整個機體的部件進行模組化設計,在遠航的艦艇上不必準備很多零件,到時只需準備一些備份的單元就可以了。
經過對裝甲外型的研討,最終決定採用可以快速拆卸外裝甲的類型,便於整備班快速檢修和更換零件,對於維持高出勤率相當有利。
當然,在手掌上的武器接口才是關鍵,這直接關係到統一標準後的武器是否可用。
為了加強機動性,在肩部裝甲側面,79C設置了姿勢控制噴嘴,借助這樣的措施,其空間橫向機動性得以提升。

4.腿部
作為一款泛用型MS,腿部是在重力下行走的關鍵,上半身近40噸的重量可不是兒戲,同時也是宇宙機動中AMBAC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敖得薩首批投入的RGM-79[G]就曾經因為這樣的問題而導致故障,近半數喪失戰鬥力。
通過對RX-78-2的使用數據和RX-78 NT-1的使用狀況,MS小腿的金屬疲勞狀況遠遠低於計算值,因此在原本是受力結構的在小腿部增加了燃料箱。
由於依然是採用固定架構設計的MS,為了保護更好的保護位於小腿的發電機、推進器同時也是作為整台MS的與骨架一體的受力結構,腿部的正面裝甲相當厚實,即使是腳踝這樣的活動關節也被施加了可隨關節連動的裝甲。
由此帶來的腿部活動性較差的缺點也是無奈選擇,人造的機械在靈活性上根本無法與造物主進化了數十億年的傑作相比。
不過相對於靈活的手臂,79C的腿更注重於對承重骨架及裝甲在各種環境下的適應性,由於模組化概念的引入,在更換一些模組(例如地面使用的空氣濾清器等)之後就能讓機械腿去適應各種環境。

三、武器
在戰後,光束武器的威力雖然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但是由於產量低、造價高昂、E-CAP需要專門設備補充能量等原因,其造價令任何一方都沒有資金大量裝備。
加之當時裝備最多的BR-M-79C-1光束噴槍,在遠距離收束不良,在大氣環境下威力衰弱等原因,於戰後被部分擱置。
以至於大量裝備的實彈武器在此期間大放異彩,以低廉的價格、高度可靠性及巨大且豐富的彈藥庫存量佔據了當時聯邦軍MS制式武器的大部分市場。

HFW-GMG•MG79-90mm機槍
這是一種在戰爭末期由霍利菲爾德武器公司(Horiford Weapon Corporation)開發的犢牛式機槍,好處是可以不用縮短槍管長度就能有效簡短整槍的長度和重量(雖然被稱為機槍,其時衝鋒槍的稱呼更適合MG79)。
MG79使用與建用防空砲相同的彈藥,採用電動式供彈方式,結構簡單,擁有極高的可靠性。
握把位在全槍的重心上,便於持用盾牌的MS單手把持。
與同口徑的MMP-80相比,聯邦軍的90mm穿甲彈長徑比更高,藥筒體積也更大,彈道低伸,在穿透能力上也更為出色。
在光束武器尚不普及的年代裡,90mm砲彈的威力是值得信賴的。
標準型彈匣為20發,彈匣內所有彈藥打完後空彈匣會被自動彈出,便於再次裝填。
在實際作戰中,20發彈匣暴露出某些不足,由於缺乏有經驗的MS駕駛員,菜鳥們經常扣著板機不放直到彈藥打完。
過多的長點射使得20發的標準型彈匣在火力持續性上總是令人感到不安,因此戰爭中還有配備有大容量彈匣和彈鏈的供彈具,但較重的供彈很容易破壞整槍的平衡,以至於失去應有的射擊精度。
戰爭末期的生產型與80年後的生產型在造型上有細微差別,80年後的生產型可能是出於安置大容量供彈具的考慮,相比之下,79年末設計之初MG79就是為了與對方MS作戰,通常情況下只配備穿甲彈。
在不降低可靠性的前提下,80年後生產型整槍的工藝和成本也有所簡化。
生產廠商的霍利菲爾德武器公司(Horiford Weapon Corporation),雖然是曾與八洲重工(Yashima Heavy Industrial)並列為雙璧的名門兵器製造商,但由於該廠商對實彈兵器太過執著,因此並未投入光束兵器的開發,結果在一年戰爭之後,業績便逐年惡化。
最後終於在U.C.0095年時,被AE收購,就此在歷史上消失。

LWS-GR•GLR 90mm Long Rifle
LWS-GR•GLR 90mm Long Rifle是一年戰爭早期聯邦軍月神2號(Lunar 2)為聯邦軍先行量產MS(First Productiv)所戰時臨時改造實彈武器。
與同期在地球上的先行量產MS所搭載的八洲重工(Yashima Heavy Industrial)開發的NF•GMG-Type37 100mm MG不同,LWS-GR•GLR 90mm Long Rifle完全是對現有90mm艦載防空砲進行了MS搭載修改而來,這點很大程度在於月神2號(Lunar 2)當時被封鎖的窘境有很大程度的關連。
月神2號的MS大多來自於俘獲和收集的吉翁軍的MS及其殘骸,也就是說MS對被包圍中的聯邦軍來說是極其珍貴的資源,所以LWS-GR•GLR 90mm Long Rifle可以說是進行了相當現實的必要改造。
由於技術和生產能力的限制,沒有使用之後的制式彈匣,而是沿用艦艇上使用的120發容量大型彈匣,有很大程度考慮到了高負荷頻繁的反吉翁軍偵查任務,也啟發於吉翁軍當時的彈鼓的影響。
延長槍管和膛線來提高了射程和精度,而獨有的脚架設計,也適用於憑藉月神2號(Lunar 2)表面岩石,被當作砲台那樣進行高精度狙擊或火力壓制平台。
由於戰爭中期的賈布羅(Jaburo)系MS開始量產,在技術上得到補充的月神2號(Lunar 2)系MS也開始使用賈布羅(Jaburo)系主力開發的光束武器。
而LWS-GR•GLR 90mm Long Rifle很好的填補了聯邦軍從實彈武器向光束武器過渡的宇宙戰主武器的角色。

H-Baz-80-AE/Ver.005 360mm Hyper Bazooka
這是由一年戰爭中由Blash•XHB-L-03/N-STD 380mm Hyper Bazooka通過口徑優化而得來的產品,相比前者H-Baz-80-AE/Ver.005可以在與380mm彈藥威力相近的裝態下多攜帶3發火箭彈(7+1發,即彈匣7發,彈膛内1發)。
通常裝備殺傷榴彈、多用途破甲彈以及對付MS專用的碎甲彈。
H-Baz-80-AE/Ver.005類似於步兵使用的無後座力砲的放大版,為了彌補火箭彈精度的不足,在彈膛内刻有膛線,使得砲彈在出膛後以一定速度的旋轉保持彈道的穩定(實質上受到加工精度和初速的影響,命中率依然是個問題)。由於不受旋轉動能逸散的影響,塵封近一個世紀,被認為威力欠佳的重型碎甲彈再次大量使用於戰場上。
雖然存在裝彈數較少、火箭發動機固有的特性導致彈道性能不穩定、初速緩慢、容易受到橫風的影響等一系列的問題,但是在光束武器並不普及的年代,對於MS一擊必殺的火力優勢和豐富的彈種選擇還是得到了相當多駕駛員的喜愛,通常在攻堅任務時充當MS小隊的火力核心。
此後同型號的武器一直沿用下去,通過不斷的改進,在0085年前後成為了RX-178 GUNDAM MK2的主要武器——H-Baz-85-AE/Ver.009 360mm Hyper Bazooka。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0m
全高:18.5 m
本體重量:41.2 t
全備重量:58.8 t
裝甲材質:鈦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發電機出力:1250 Kw
推力:4 X 12500 kg,4 X 1870 kg
加速度:0.98 G
感應器探測範圍:6300 米
180度轉身時間:1.6 秒











四、RGM-79C的衍生型號
自RGM-79C問世以來,優良的整備性能和模組化的構造,使得79C擁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許多新武器的測試工作和機體改進計劃也以79C作為測試平台而展開。

1、悲劇的Powered GM


U.C.0080年代初期,在聯邦軍的高淵將軍的倡導下,AE開始進行一系列的高性能MS的試作工作,也就是90年代後期所解密的GP計劃(Gundam Development Project 鋼彈開發計劃)。
鑒於RGM-79C優異的擴展性能,被具有傳奇性經歷的AE先進開發事業部(通稱Crab Works)選用,作為測試RX-78 GP01動力爐的測試平臺,用以為整個系统工程收集測試數據,通稱RGM-79 Powered GM。
由於裝置了高功率的動力爐,Powered GM的冷卻系統在79C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胸前的雙重吸排氣口構造,數年前RGM-79D、RGM-79GS等機體也採用過相同的構造,雖然暴露出防護不足的問題,但如此能夠獲得更好的散熱效率。
但僅僅這樣對於Powered GM動力豐沛的心臟而言還遠遠不夠,於是大型化的推進器背包也增加了吸排氣窗口。
即便採取了眾多改良措施,冷卻系統依然不堪重負,Powered GM也只能將動力爐輸出功率限制在最大輸出的2/3上,最大只能達到1650KW的功率。
Powered GM裝置的動力爐和推進器使得它看上去比普通的RGM-79C厚實得多,同樣大型化推進器賦予Powered GM比RGM-79C增加了30%的推力,超過1.0的推重比令Powered GM可以不借助跳躍的助力,就能輕輕鬆鬆地進行垂直爬升,並有剩餘的推力可以進行各種機動,推進器的持續工作時間也比舊有型號了很大提高。
Powered GM憑藉高度的機動性可以迅速獲得戰場優勢。
然而,過大的輸出功率會讓這種臨時改裝的冷卻系統不堪負荷,最終可能導致機體本身過熱,其中還發生了一些小插曲(註4)。
由於不可抗拒的引力,Powered GM在空中滯留一定時間後來事會沿著拋物線下降,這一點早就被預想到了。
Powered GM在小腿上安裝了大型緩衝機構,以應對下降時強大的衝擊力。
這一時期AE製造了數套Powered GM的改進套件用於對RGM-79C的改裝,此時的AE已經不單單侷限於單獨對於GP01數據的採集了,將這些數據用於對RGM-79C的改裝強化計劃也列入了考慮範圍。
若干改進套件,幾乎全數被交付給了位于澳大利亞的特林頓基地和北美的奧克蘭(Oakland)基地。
配屬於奧克蘭基地的一台Powered GM在事故中燒毀後,剩餘的均移交特林頓基地進行測試。
不幸的是,特林頓基地的Powered GM幾乎全數毁於U.C.0083年10月13日夜晚的“GUNDAM試作二號機強奪”事件中,餘下幾乎都在“迪拉茲事件”後遭到封存或銷毁,日後也沒有被啟封使用的紀錄。

機體諸元:
頭頂高:18.0m
全高:18.5 m
本體重量:46.6 t
全備重量:64.2 t
裝甲材質:鈦合金+陶瓷複合材料
發電機出力:1650 Kw
推力:2X32000 kg 4X1870 Kg
加速度:1.11 G
感應器探測範圍:6000 米
180度轉身時間:1.6 秒











2.U.C.0083年後的GM 改
讓我們把時間轉換到“迪拉茲事件”之後,雖然是作為過渡機體使用,但此時產量超過3000機的RGM-79C已經替換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舊型機體,成為實際意義上聯邦軍的主力機型。
在U.C.0083年前的生產計劃中79C只是作為下一代MS出現之前的過渡產品,由於“迪拉茲事件”導致數年内北美的糧食產量銳減及其他附帶效應,剛有起色的經濟又遭遇到空前的打擊。
加上TITANS的成立擠占了大量預算,聯邦議會對軍方提出的下一代MS全面換裝計劃抱持謹慎態度。
最終軍方選擇了妥協,協議的結果是通過對現有MS進行全方面的技術升級來提高其作戰性能,並以這個標準在不更換生產線的前提下繼續生產RGM-79系列MS,升級後以及後來達到升級標準的RGM-79系列被統稱為RGM-79R。
由於當時的生產線幾乎都在製造RGM-79C,因此之後多數生產型的RGM-79R都帶有RGM-79C的外觀特徵。
雖然無法達到聯邦軍對下一代MS技術標準的要求,但是對元氣大傷的聯邦軍而言這樣的改裝總是聊勝於無吧。
為了驗證升級效果,U.C.0084年隸屬TITANS亞歷山大級(Alexandria class)重巡洋艦亞斯文號(Aswan)的測試部隊TITANS TEST TEAM對編號為RGM-79CR的高機動型MS進行了實戰測試。
RGM-79CR是以RGM-79C作為原型進行升級工作的,其主旨是提高MS的機動性能、火力、及包括整體的航電系統和火控系統的性能提升,並沒有完全按照RGM-79R的標準進行完全的改裝,只是為了驗證以次標準改裝現有裝備的可行性。
為了配合火控系統的提升,其胸部左側以及背包右側都有突出的輔助光學探測器,配合光束步槍,在空間戰裡可以獲得較為令人滿意的遠距離命中精度。
同樣出於安全考量,動力爐並沒有達到RGM-79R大於1500KW的標準,只是將其輸出限制在1400KW的水準上,為此右胸上側增加了一組冷卻用的吸排氣窗口。
測腰部裝甲改為可以加掛備用彈藥的設計。
小腿部被再次修改,以容納新增加的3個姿勢控制噴嘴和緊緻型燃料箱。
基於RGM-79N的使用經驗,其跨部前方增加了姿勢控制噴嘴。
這樣的改裝在後來RGM-79R的身上幾乎沒有看到過,相信是為了增加RGM-79CR的空間機動性而從RGM-79N的備件中臨時改裝的。
得益於布拉修(Blash)公司領頭的E-CAP開發項目的順利進行,RGM-79CR的武器已經升級為可替換E-CAP的光束步槍(註5),相比同時代的MG79型機槍,其火力得到了空前的強化。
在U.C.0085年的一年中在TITANS TEST TEAM中測試了多款RGM-79R驗證機,均以RGM-79C改裝而來,包括採用RGM-79SP頭部瞄準具的狙擊型RGM-79SR GM Sniper III,換裝大型天線和光學攝影機的RGM-79EW EWAC GM等。
RGM-79CR及RGM-79SR
























3.RGM-79C Ver.0085
U.C.0085年,RGM-79R的換裝工作如期展開,一些TITANS所屬部隊開始了RMS-106 HIZACK的換裝工作,而半數以上聯邦軍部隊依然在使用RGM-79C。
此時的RGM-79C並沒有作出很大的改變,只是在武器裝備上得以改良,基本淘汰了火力持續性不足的MG-79型90mm機槍,換裝了與RGM-79N和RGC-83相同的30發裝直彈匣的MR-82型90mm自動步槍。
根據.U.C.0083年,“迪拉茲事件”中對吉翁殘黨MS命中數據來看,使用穿甲彈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擊穿MS-14F的裝甲。
MR-82自動步槍











U.C.0084年,處於吉翁殘黨和宇宙海盜活躍區域的所羅門宙域的金米島守備部隊的RGM-79C開始先行進行大功率動力爐的換裝作業,由於採用RGM-79R的技術此時1500KW的動力爐和冷卻系統已經可以安裝在RGM-79C上了。
採用改進後的光束噴槍,有效射程擴展到4500m。
增强火力後的79C編隊通常擔任通行於所羅門宙域補給船隊的護航工作,一般都能獲得較好的威攝效果。
當然,有時候也有例外的狀況。
在此之後的一年内,由於守備部隊出勤率相當高加上資金問題,其後的升級措施包括航電系統、火控系統、骨架和姿勢控制噴嘴的安裝工作都被暫緩進行。
至U.C.0086年為止,這批RGM-79C的升級改裝為RGM-79R的作業才基本完成,至此聯邦軍的79C基本都順利的升級為RGM-79R。
此後的換防中,擔任金米島宙域警戒任務的MS都換成性能更好的RGM-79Q。
結語
作為聯邦軍大量裝備的第一種通用型MS,RGM-79C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各方面的關注。
作為戰後最大的武裝力量的地球聯邦軍在吉翁公國倒臺後依然需要維持較為龐大的軍事力量維持整個地球圈的相對和平,由此催生出結構簡單相對價廉的RGM-79C,在許多方面都影響了以後聯邦軍主力機種的設計原則,模組化、優秀的整配性、良好的操控性加上較為簡單的借夠,高性能和低成本,為大量生產帶來了相當大的便利條件(註6)。
通過對AE對RGM-79C的發展可以看出,戰後的聯邦軍需要的MS不再單純的以作戰性能為主要依據了,MS的綜合性價比在後來主力MS的發展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伴隨著RGM-79C多種衍生型號的推出,RGM-79C所獲得的成功不但是技術上的成功,而且也在市場上獲得了成功,這個型號在開發和發展的道路上所展現的設計思路對之後的MS發展都有參考和借鑒作用。

註1:在U.C.0083年的戰場上依然有一部分高性能的RGM-79G RGM-79GS RGM-79SP 活躍在戰場上。
註2:最早的使用者包括著名的“不死身的第四小隊”。
註3:這一點在U.C.0083年10月14日,巴寧格上尉所駕駛的RGM-79C與YMS-16的格鬥戰中表現得很清楚。
註4:那是U.C.0083年9月14日的事情,在MS部門設立初期擔任測試駕駛員的是尼爾•克雷查曼,一名原聯邦軍上尉,是在一年戰爭中擊破6架台薩克的ACE
 他負責對即將交付的與GP01具有同型號動力爐的Powered GM測試機進行驗證作業,因為這台測試機在全力運轉過程中出現了機械故障,背部的推進器發生了火災,跳躍中的機體就在無法控制的裝態下噴著火焰墜落到了地面,燃起了熊熊的烈火。
由於高温的原故,尼爾的遺體僅僅剩下了一塊肝臟。
奇怪的事情是測試機“從事故發生的幾秒鐘以前”機體數據的傳輸就停止了,幾乎是無法驗證。
最終聯邦軍的調查隊(與高淵派不同的一群人)主張這是一起human error(人為失誤),同時下達了“今後的測試將全部使用聯邦軍的駕駛員”的命令,連交付日期就要到來的GP01也不例外。
註5:U.C.0085年正式定型時命名為XBR-M84A,其發展型為RX-178所使用的XBR-86/87系列。
註6:根據格理布斯戰役後U.C.0088年的統計結果,RGM-79R系列的總產量超過10000台,這個產量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在這之後的90年代裡新開發的RGM-89系列總採購數量僅維持在3000台的標準上。
當然,這與後來的地球圈整體態勢發生了變化也有關係。

參考資料:
RGM-79C MG說明書
《U.C.ARMS GALLAREY》
《戰術戰略大圖鑑》
《GUNDAM ACE》月刊
《Advance of Zeta: The Flag of Titans》
《ANAHEIM JOURNAL》
當然
以上的內容也不過是暫時性的
還會再有另外的修正版貼出來
不過
修正版就僅限於在這個部落格了
巴哈因為發生了某些事情
所以我不會在那裡再發表了...

研究室開通

網誌開通了
這裡會放一些我個人對於鋼彈作品中
RG這個型號系列的聯邦軍量產MS的研究文
有些會是參考書的譯文
有些是個人見解
就請各位看官多多指教了